为啥快乐水是可乐,而不是雪碧?

冷知识专辑,趣味知识专辑

    我还以为菜单上
    那个「快乐水」是什么特制饮料
    原来就是可乐

    「快乐水」不就是指可乐嘛


    为啥一提「快乐水」
    老是下意识先想到可乐
    而不是雪碧?


    从成分上看
    可乐确实比雪碧多了项「快乐因子」
    ——咖啡因


    喝可乐时
    咖啡因会进入你的血液
    抵达大脑然后阻断一种
    会让你感觉疲惫的化学物质
    ——腺苷
    抑制疲劳感,让你神清气爽


    再加上可乐含糖量高
    糖分会刺激大脑
    释放令人快乐的多巴胺


    所以——

    可乐令人快乐的秘诀
    是它比其他饮料含糖和咖啡因更高?


    是因为可乐把配料们
    进行了一个「魔法调配」

    当你喝下可乐时
    几个「快乐元素」——
    咖啡因、糖、二氧化碳
    在你口中着陆


    咖啡因先阻止腺苷与受体结合
    让大脑接收不到疲劳信号
    从而进入兴奋状态


    糖又刺激舌头和肠胃道的甜味受体
    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
    让大脑释放令人快乐多巴胺


    然后二氧化碳气泡
    会刺激人的味觉和痛觉
    这种双重刺激
    顺着三叉神经充满口腔与鼻腔
    会让大脑分泌出令人愉悦内啡肽


    是不是很精妙的配合?

    是的,这几种成分的相互制衡
    才是可乐令人快乐的源泉


    糖太多
    ——

    咖啡因太多
    ——

    二氧化碳太多
    ——麻痹味蕾,削弱味觉

    但三种东西科学配比后
    糖能掩盖咖啡因的微苦
    二氧化碳能让糖甜而不腻



    说到 CP
    一提可乐就默认它是「快乐水」标杆
    也是因为在相关营销活动里
    爱让它和其他「快乐餐」组 CP


    没错!炸鸡的咸香
    可乐的甜爽互为味觉补充
    搭配着吃,清爽不腻,口感丰富


    要么说是经典 CP 呢!

    除了炸鸡
    可乐还有很多别的美食「搭子」
    比如火锅、小龙虾、烤串



    这类高油高脂的食物
    本来就能让大脑释放多巴胺
    再加上可乐,大家就可以
    享受多巴胺 1 + 1 > 2 的快乐


    「快乐组合」们
    在各类餐厅频繁捆绑出现
    加深了可乐跟各类美食的联系
    让大家渐渐习惯「可乐配万物」

    看来能成为「快乐水之王」
    除了口味
    还因为它在餐桌上混了个脸熟!

    其实不止如此
    还因为它这个好名字能让人产生
    喝可乐会快乐的心理暗示


    比如
    可口可乐英文原名 Coca-Cola
    取自于它所含的成分
    古柯叶和可乐果


    而其中文译名
    最开始并非为可口可乐
    而是比较拗口的音译名
    ——蝌蝌啃蜡


    而如今的 「可口可乐」译名
    则更符合了中国人
    求吉利、盼安乐的心理需求

    无论是「可口」还是「可乐」
    在中文的语境下
    都是会让人产生正面积极联想的词语


    不同可乐的品牌商们
    在宣传上都十分注重营造
    「追求和享受幸福时刻」的喜庆氛围


    品牌商们瞄准传统节日
    进行刻意地宣传
    让可乐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打造了独特的「幸福感文化」

    潜移默化地就让大家形成
    「用可乐庆祝纪念时刻会很快乐」
    的意识了哎!


    干杯!


    - END -


    » 更多 可乐冷知识 饮料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