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不能剪头发,古代 Tony 有多强?

冷知识专辑,趣味知识专辑


    可是正月里剃头的话
    我舅舅……我可不敢进去



    这有啥,古代理发师会的
    可比这多多了!

    在古代
    理发师在给顾客理发的时候
    还要会开脸


    开脸就是磨面
    又称为绞面、剃面
    也就是去除面部的汗毛


    女子出嫁时要进行开脸
    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
    开脸就意味着
    女孩从少女身份转变为妇人身份


    而且古代婚俗
    讲究吉利和完美

    开脸后的女子脸部的汗毛被去除
    皮肤显得更加光滑细腻
    这样的面容符合当时人们
    对于新婚妻子的审美期待


    不光女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审美意识觉醒
    男性也流行开脸

    开脸的时候
    理发师还会顺带帮顾客
    去除面部的瘢痕



    除了你刚才提到的修眉
    他们还需要帮顾客修理鬓角、胡须
    而且各个项目都有严格的标准

    比如,修理胡须要做到
    走刀轻,运刀快,长短刀结合

    脸、眉、额、眼窝、耳垂
    等部位要刮到、刮净、
    不痛、不破、不翻茬



    接下来的这些项目
    就有点复杂了——

    古代理发师还得会
    给男女老少梳理各种发型
    要会按摩挖耳,针灸刮痧
    有时还得帮顾客做一些杂事


    现在挖耳有可视技术
    弄伤顾客的风险极低

    但古代的挖耳
    全凭理发师的技术和经验

    稍有差池
    轻则导致顾客感染发炎
    重则引起失聪



    比如给小孩剃胎发
    那就得顺带把孩子哄得不哭不闹
    帮忙洗脸,还要会唱吉利的祝词


    再比如,平常在澡堂子、
    集市招揽顾客的理发师
    就要帮忙打扫卫生,插花挂画
    甚至帮着说合买卖



    那你想多了
    古代理发师
    很多连个固定摊位都没有
    收入自然也没啥保障

    他们要么挑担游走
    要么提供上门服务或是就地支个摊
    只有少部分人能开得起门店


    为了得到买卖
    他们还需要沿街招揽顾客
    也就是边走
    边敲打一种铁质的「唤头」
    来引起别人的围观和注意
    俗称打镊



    适合 i 人的方式也有啊
    比如「挂头发」「打幌子」
    这些招揽生意的方式
    就不用抛头露面


    比如《清明上河图》的刀镊棚
    就是在竹竿上悬挂了一绺头发
    意思是告诉大家
    ——我这里可以理发


    打幌子就是在摊位
    或者店铺前挂个布做的招牌
    吸引顾客自己上门


    自己开理发店
    肯定会有租金的问题

    但是你刚才说的
    挑担游走上门理发不就是纯赚嘛
    我要在古代就选这俩方式


    推子、刮刀、梳、
    篦、镜子、剪刀、镊
    还有给顾客坐的凳子、
    烧水洗脸的小火炉

    这一套工具下来
    你担在身上可能路都走不动


    更不要说你能不能
    分清和会不会用这些工具
    记不记得住里头的行话


    最后,我再来说说
    你一直关心的收入问题


    《新青年》的
    《第二类手艺》中就记载了
    清末民初南京的一家理发店
    每家的伙计三五人,轮流剪发
    根据生意多少来定他们的工钱

    生意好的时候
    每人一日可得八九百文

    但是到晚上
    要和老板分账,老板得六五成
    伙计只得三五成
    没有生意的时候,就只管两顿饭


    这里的价位换算
    依据曾国藩账簿以米价为折算标准
    八九百文相当于
    现在的人民币 130 多元

    而做散活的理发师
    一般手艺比店里的理发师差一些
    所以一概没有定价
    完全听人自由打赏

    如果会的技能多些
    偶尔会得到一些高额赏赐

    比如——
    《普济方》里曾记录
    宋朝有一个刀镊工小兵
    因为懂一些药理知识

    上门理发时
    顺带治好了患者的酒㾴 (zhā)
    对方就「以十千为谢」


    十千相当于现在的
    人民币 2000 元左右


    - END -


    » 更多 文化冷知识